10个诗人10首以“牧童”为题的古诗词:看哪个诗人的牧童走进了你的心坎里?
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2:07    点击次数:98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他们或天真烂漫,于山水间自在嬉戏;或质朴勤劳,与牛群相伴度过悠悠时光。不同诗人的笔下,牧童呈现出千姿百态。有的牧童,带着乡野的质朴纯真,让人心生喜爱;有的牧童,背后藏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,引人深思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进十位诗人的笔下世界,去探寻那些鲜活的牧童形象,感受他们所承载的情感与故事,看看哪一位诗人的牧童,能悄然走进你的心坎,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角落。

图片

1

牧 童

栖蟾〔唐代〕

牛得自由骑,春风细雨飞。

青山青草里,一笛一蓑衣。

日出唱歌去,月明抚掌归。

何人得似尔,无是亦无非。

名句译文:世间何人能够比得上你(牧童)这般模样,既没有世间的“是”的纷扰,也无“非”的纠缠。

诗中的牧童骑着牛沐浴着春风细雨,青山青草间笛声悠扬,蓑衣轻裹,尽显自然之趣。他日出而歌,月明而归,无世俗之忧,无名利之累。栖蟾身处晚唐动荡之世,这份纯真与自在,恰是栖蟾内心向往却难及之境。诗末“何人得似尔,无是亦无非”,以反问作结,既是对牧童超然物外的赞叹,也是对自身困于尘网的隐痛自嘲。全诗以牧童为镜,映照出世人对自由与本真的永恒渴求,读来令人心生向往,亦感淡淡怅惘。

图片

图片

2

牧 童

刘驾〔唐代〕

牧童见客拜,山果怀中落。

昼日驱牛归,前溪风雨恶。

名句译文:牧童见到客人,赶紧弯腰下拜,怀中的山果掉了出来。

刘驾笔下的牧童,别有一番质朴天真。崎岖山路上,牧童与山客不期而遇,他赶忙避在路旁,恭恭敬敬地向客人拱手行礼。许是行礼太急,又或是怀中山果藏得不稳,竟扑通扑通滚落一地。这严肃行礼与山果滚落的反差,让牧童显得既滑稽又敦厚。后两句点明相遇在白日,牧童此时赶牛归来,只因前溪风雨骤起,雷阵雨将至。“前溪”点明放牧之处,“风雨恶”则是对白日归家的解释。全诗语言平实如话,仅用“拜”“落”二字,便将牧童的可爱模样刻画得栩栩如生,画面感十足,令人忍俊不禁。

图片

图片

3

牧 童

白玉蟾〔宋代〕

杨柳阴初合,村童睡正迷。

一牛贪草嫩,喫过断桥西。

名句译文:一头牛儿贪恋那鲜嫩青草,一路啃食,竟行至断桥之西。

白玉蟾身为南宋道士,一生云游四方,醉心自然,诗中常透出超然物外的洒脱。此诗描绘的牧童,于杨柳荫浓处酣然入梦,憨态可掬,尽显童真无邪。而老牛贪食嫩草,不知不觉间竟走过断桥西去,画面生动,趣味盎然。诗人以旁观者视角,捕捉这一瞬的宁静与生机,既有对田园生活的细腻体察,又暗含道家顺应自然、无为而治的思想。牧童与老牛,一动一静,构成和谐图景,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,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澄明与自在。

图片

图片

4

牧 童

吕岩〔唐代〕

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

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

名句译文:牧童回来吃饱了饭,已是黄昏之后,他连蓑衣都没去脱,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。

吕岩(吕洞宾)作为唐代道教名家,一生追求超脱尘世、逍遥自在的境界。此诗中的牧童,恰似他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。广袤原野铺展如茵,笛声在晚风中婉转,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旷远意境。牧童黄昏饱食后,不卸蓑衣便卧于月下,这份随性自然,正是对世俗拘束的悄然挣脱。诗人借牧童之态,抒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——衣沾草露、身披星月,与天地同眠,何等洒脱!全诗无刻意雕琢,却将道家“天人合一”的哲思融入牧童的寻常生活,读来令人心生旷达,忘却尘嚣。

图片

图片

5

牧 童

卢肇〔唐代〕

谁人得似牧童心,牛上横眠秋听深。

时复往来吹一曲,何愁南北不知音。

名句译文: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?他横卧在牛背上听着秋声入眠。

卢肇出身寒微,却以才学高中状元,深谙世态炎凉,其诗常含对纯真本心的向往。此诗中,牧童横卧牛背,在秋意深浓处酣眠,以天地为席,以虫鸣为乐,这份与自然相融的自在,恰是诗人心中失落的赤子情怀。他时而吹笛信步,笛声随风飘荡,不问知音何处,只求心与万物共鸣。卢肇借牧童之态,讽刺世人汲汲于名利、困于尘网,却难寻灵魂的归处。牧童的笛声,既是对自由的歌咏,也是对世俗喧嚣的疏离,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简单纯粹的深切渴望。

图片

图片

6

牧 童

周敦颐〔宋代〕

东风放牧出长坡,谁识阿童乐趣多。

归路转鞭牛背上,笛声吹老太平歌。

名句译文:牧童趁着东风走出长坡,出去放牧,有谁能知道牧童的快乐有多少呢?

周敦颐以理学大家闻名,然其诗中亦藏赤子情怀。此诗里的牧童,迎着东风奔向长坡,无拘无束,那满溢的乐趣旁人难懂,恰似周敦颐在理学之外,对自然野趣的私密眷恋。归途中,他随意挥鞭,稳坐牛背,笛声悠悠飘散。这笛声,吹的是太平岁月里孩童的自在,也藏着周敦颐对世间安乐的期许。他一生追求至善至理,此刻却借牧童之态,道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,在牛背与笛声间,寻得片刻超脱尘世、返璞归真的宁静,尽显其内心纯真的一面。

图片

图片

7

牧童诗

黄庭坚〔宋代〕

骑牛远远过前村,短笛横吹隔陇闻。

多少长安名利客,机关用尽不如君。

名句译文: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,他把短笛横吹着,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。

诗中牧童骑牛悠然过村,短笛声隔着田垄都能听见,那份自在洒脱,与长安城中机关算尽的名利客形成鲜明对比。牧童不懂权谋,却拥有最本真的快乐;名利客费尽心机,却难及牧童半分逍遥。黄庭坚借牧童之态,嘲讽世俗的汲汲营营,也流露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。在他眼中,牧童是纯真与自由的象征,是浊世中的一缕清风,让人在喧嚣尘世中,觅得片刻心灵的宁静与慰藉。

图片

图片

8

牧童词

李涉〔唐代〕

朝牧牛,牧牛下江曲。

夜牧牛,牧牛度村谷。

荷蓑出林春雨细,芦管卧吹莎草绿。

乱插蓬蒿箭满腰,不怕猛虎欺黄犊。

名句译文:牧童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,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。

李涉一生仕途坎坷,曾遭贬谪,其诗多含身世之叹与对质朴生活的向往。此诗中的牧童,晨昏奔忙于江曲村谷,风雨无阻,尽显生活之艰辛。然而他荷蓑卧吹芦管,腰插蓬蒿作箭,天真中透着无畏,仿佛能以童真对抗世间险恶。牧童“不怕猛虎欺黄犊”的憨勇,实则是诗人对纯粹心灵的礼赞——纵使身处困顿,仍保有赤子般的乐观与坚韧。李涉借牧童之态,既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眷恋,也暗讽了成人世界的怯懦与复杂,笔触质朴却意味深长。

图片

图片

9

牧童词

张籍〔唐代〕

远牧牛,绕村四面禾黍稠。

陂中饥乌啄牛背,令我不得戏垄头。

入陂草多牛散行,白犊时向芦中鸣。

隔堤吹叶应同伴,还鼓长鞭三四声。

牛牛食草莫相触,官家截尔头上角。

名句译文: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,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。

张籍身处唐朝由盛转衰之际,社会内战频繁、徭役沉重,他借牧童之口揭露现实。诗开篇倒置因果,以“绕村四面禾黍稠”突出牧童“远牧牛”。陂中饥鸟啄牛,牧童无法嬉戏,尽显抱怨。而牛散行、白犊鸣,牧童隔堤吹叶应同伴、鼓长鞭寻牛,又添生活乐趣。至末尾,牧童天真警告牛群“莫相触,官家截尔头上角”,以童趣之语道出官府苛政。全诗叙事写景自然清新,构思巧妙,以孩童天真口吻,将民间对官家的恐惧融入日常放牧场景,在盎然生活情趣中,实现强烈讽刺效果,令人深思。

图片

图片

10

牧童词

储光羲〔唐代〕

不言牧田远,不道牧陂深。

所念牛驯扰,不乱牧童心。

圆笠覆我首,长蓑披我襟。

方将忧暑雨,亦以惧寒阴。

大牛隐层坂,小牛穿近林。

同类相鼓舞,触物成讴吟。

取乐须臾间,宁问声与音。

名句译文:牧童心里想的只是让这些牛驯服一点,不要乱跑扰乱我的心思就行了。

诗中的牧童,不诉放牧路远陂深之苦,只念牛儿温顺,足见其纯真知足。他头戴圆笠,身披长蓑,不惧暑雨寒阴,一心只在牛群间。那些成年的牛或立或卧,安静地隐藏在山坡上吃草休憩,而那些还未成年的小牛犊则穿行在附近的山林里追逐嬉戏。它们之间的互相“鼓励”与“即兴歌唱”,展现出田园生活的和美与牧童的快乐。全诗语言质朴,以牧童放牛为题材,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画面,传达了一种“真”趣。

图片
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国金证券:给予美埃科技买入评级
下一篇:“时代印迹——美术作品中的海南学术研究展”将于6月8日开展

Powered by 电竞比赛购票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